分享到: | 更多 |
阿列克谢耶维奇
获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记者:几年前采访您,您刚刚出版了《新闻总监手记》,那时以为您只是一位优秀的新闻人,没想到早在三十年前您就已经有译作问世,而且就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者的书。您和阿列克谢耶维奇有过接触吗?
吕宁思:接触过,她一直很期待听到中国读者的声音。她得奖的当天,我也是以最快的速度给她发去了贺电。
记者:有人说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阿列克谢耶维奇,文学方面的原因相对弱一点,其他方面的理由多一点,您对这种声音如何评判?
吕宁思:诺贝尔文学奖一向注重文学概念上的创新,我认为它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创作手法,一是精神内核,一是现实批判。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在这三点上都具备了。我是觉得她获奖是实至名归的,是恰如其分的。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不应该停止对战争的反思。诺奖授予一个对战争有深刻描述的作家,显然有着特别的意义。我觉得她也是排队排了很多年,这次获奖应该说和时间背景也有些牵连,因为今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所以我以前也一直认为在这个时候,从时间意义上来讲,她这次获奖的可能性是比较大了。
记者:您如何理解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呈现的内心世界?
吕宁思:这位女作家生活在前苏联时代,她们那一代人,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民族付出很大的代价,他们非常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家乡,同时她们在当时那样一种权威时代,受到政治和精神上的一种管制,很矛盾的。通常在类似这样矛盾和痛苦的思考当中,才能产出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样的作家。我觉得一个文学家,有时候不完全是一种社会的人,而应该是个性的人。前苏联有一百多万名女兵,记者也很多,并不是记者和女兵的身份决定了她去写这些作品,而是由于她个人对于社会的敏感。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能够这样,也不是所有的女兵都能够这样。因为她是一个女兵,也是一个社会的人,所以她在她自己的现实当中写出了这样的作品。
记者:她的作品是偏口语化的,主要内容都是访谈实录,在您看来这种访谈中的文学性如何体现?
吕宁思:她的手法就是当事者口述,很多细节,很惊心动魄,就好像她在用录音机放给你听。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以畅销书取胜,也不是以情节取胜,这种长篇小说势必要体现它自己深刻的意义。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有的时候会流于某种古板,但如果仔细回味,你会发现它充满了人生的苦涩。包括俄罗斯的电影,特别沉重,也可以看到民族性格的不一样。中国现在很多文人的思想随着国家的情境而改变,他们实际上没有俄罗斯作家那么深的痛苦和自我矛盾。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是有的,但总体来讲与俄罗斯作家的那种思考者是不一样的。
从创作手法上来说,她创作了一个非虚构式的、纪实文学的手法,她这几本书都有这样的特点;在意念和精神道德上,她追求深挖人性当中的精神痛苦和不完美当中的一种和谐;对于战争,她完全跳出正义、非正义的争论,纯粹写战争中的人性,写战争中人的软弱和痛苦,同情和善良,也写人的不屈不挠和求生的欲望。
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属于非虚构范畴,对于文学呈现和挖掘人性这一点,您认为非虚构作品与虚构的小说相比,是否更具有冲击力?
吕宁思:我想是这样的,实际上文学家和一般的人应该不一样,就好像一个神父应该和一个世人不一样,在写作的时候他应该超脱一些客观的现实。但是文学又是来自于现实的,所以我觉得创作文学,对作家本身来说,可能也是一个思考。
资中筠:我不是“翻译家” | 2011-10-11 |
总理夫人程虹:不愿脱离教学一线 5年照料... | 2011-10-11 |
田桐:从中华小姐到女主播(图) | 2011-10-11 |
译者解读错失诺奖的4位作家 | 2011-10-11 |
何帆:一个法官的译者之路 | 2011-10-11 |
村上春树:市场的骄子,文学界弃儿(图) | 2011-10-11 |
翻译家车洪才获“2014中华文化人物”提... | 2011-10-11 |
刘慈欣《三体》获国际舆论盛赞 作品被评“... | 2011-10-11 |
草婴是怎么走上翻译之路的?(图) | 2011-10-11 |
梁文道:人困在自己圈子看世界 将来社会会... | 2011-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