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吕宁思 我是媒体人 也是译者(图)
//www.workercn.cn2015-11-05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吕宁思说

  阿列克谢耶维奇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父母二人都是乡村教师,后来举家迁往白俄罗斯。她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

  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了以《乌托邦的声音》命名的编年史式纪实文学系列,包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在内的五部作品。她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政治音律的长篇忏悔录,小人物在其中亲身讲述自己的命运,从小历史中构建出大历史。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被译成多达35种语言,《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俄语版销量超过两百万册。她的作品还成为全球数百部电影、戏剧和广播节目的素材。她获得过多项国际奖项,包括瑞典笔会为表扬她的勇气与尊严而颁发的特别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她是当代世界文坛最有实力的女作家,2013年、2014年连续进入诺奖最终决选提名,是近年来诺奖获奖呼声最高的作家之一。

  她获奖我并不感到很意外。就在当天,我给阿列克谢耶维奇写了一封贺信:亲爱的斯维特兰娜,我很高兴看到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我等待这一刻很长一段时间了。祝贺您!作为一个中国译者,能翻译您的作品,是我很大的荣耀!中国的读者会阅读您更多的作品,对您作品中体现的深刻的人性洞察,有更多的了解!

  关于这本书的俄语书名,不论从文学色彩还是实际概念,我都想把它翻译为“战争中没有女性”,这虽然是简单的短句,但含义深邃而深远。当年的中译本书名《战争中没有女性》曾引发过热心人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按照原题直译为“战争中没有女人面孔”,也有人认为应该按照内容译为“战争中的女人”,还有中国作家据此创造出“战争让女人走开”等富有情感诗意的作品题目。但是我本人还是认为“战争中没有女性”是最合适的原意传达。此书固然写的是战争中的女性,但通过本书立意、主人公故事到现实气氛,却是告诉人们:当女性陷入战争烽火后,不但她们的穿着发型、行为举止,就连性格脾气乃至于从外表到生理特征都发生了变化,这正是战争对于女性最残酷的影响。所以,这本描写战争中的女人的作品,恰恰独一无二地使用了“战争中没有女性”这样的强烈反差的题目,这应该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三十年过去了,这个独特的句式已经家喻户晓,而且扬名国际。女性在战争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特殊感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上网点击这个句式,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战场上的女兵形象便蜂拥而出。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今天再读《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可以称之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最具代表性、最感人、最催泪的重磅作品。在那场灾难性的战争过去70周年之际,我来到红场,亲眼看到本书所写过的那些情景:佩戴勋章的老兵(或者他们的后代),打出原来部队的番号标牌,极力维系在血与火中建立的感情纽带。可惜,由于岁月之河的无情流淌与冲刷,聚集的人数是越来越少了,令人唏嘘。(孙惠英 何玉新)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