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 辛
1921年7月4日,林文庆出任厦门大学校长。从新加坡抵达厦门当晚,他便召开师生谈话会,宣言要把厦门大学办成一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实的非虚的大学”。此时的“生”与“死”、“真”与“伪”、“实”与“虚”,是何等振聋发聩。
林文庆到任之后,所做的首要大事,就是制定《厦门大学校旨》,他将大学的办学目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等予以制度化,从其所制定的《校旨》,可以看出他对大学理念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
为了更好地体现厦大的高远目标,林文庆亲自绘制了校徽,将校训“止于至善”四个字镌刻于校徽内圆圈,显示出其作为大学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作用,校徽外圆圈则是中文“厦门大学”四个字,下面配以拉丁文的“AMOIENSIS UNIVERSITY”(厦门大学)。校徽中内圆圈里的三颗星星,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才”。
林文庆希望,厦大的办学目标是“养成专门人才,使之与世界各国大学学生受同等之教育”,“使本校之学生,虽足不出国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国之大学相颉颃”,彰显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厦大成立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尚不发达。林文庆并没有当大学校长的经验,但他似乎是一位“天生”的校长。当时,厦大在内部治理方面,采用了董事会制度,分别设立了名誉校董、永久校董、当然校董及校董四种,通过校务会议、行政会议形成了权责分明的治理结构。在学科建设方面,厦大创校时设立了文、理、法、商以及教育5个学院17系的学科组织架构。厦大后期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基本上都是在私立时期奠定的基础。在师资队伍方面,林文庆采取重金礼聘的政策,制定高规格的月薪标准:教授最高达400大洋,讲师达200大洋,助教达150大洋,连鲁迅也屡次向许广平提到厦大“教资颇丰”。
厦大的蒸蒸日上,也感动了起初不赞成创办这所大学的蔡元培。筹备之初,时任集美学校校长的叶渊,接到母校蒋梦麟校长的信。在信中,蒋梦麟提到蔡元培和自己都认为“厦大不宜速办”,原因是存在着经费、师资方面的问题。
1927年,蔡元培访问厦大后,在给妻子周养浩的信中却写道:“是日往厦门大学,十点,为在厦门之北大同学招待。先参观国学研究院及生物学院等。有一种鱼,在沙中钻行,白色而无目,为各种记述鱼类者所未见,而土人亦不知其为动物,故无名。现由厦大学者名为‘嘉庚鱼’,以作为陈嘉庚之纪念。”
1928年,蔡元培签署了国民政府大学院131号训令:“该私立厦门大学应即准予立案,除令行福建教育厅遵照外,合行令该校长即便遵照。”
然而,就在厦大走上正轨,成绩初显之际,对林文庆的考验也接踵而至。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陈嘉庚的企业开始走下坡路。1927年,因资金不足,林文庆捐出全年工资6000大洋,还专门回东南亚,沿门户劝捐。1934年,他更是不顾年事已高,再次率团前往南洋募捐,一年中几乎半年在海内外为厦大奔波,挨家挨户筹措经费。
林文庆究竟为帮助厦大渡过艰关捐献了多少钱?曾郭棠记载了这段筹款经历——
“他(林文庆)每天都是在五时左右起床,九点多钟出发工作,一直到晚上一二点钟才得睡觉。每天都要沿门叩户募捐,说了不少的话,跑了不少的路。有人常常劝他说:‘林校长你年纪这样高了,天天这样辛苦,明天早上应当休息半天,下午再工作吧!’他回答说:‘我老的可以不要,看看他们少年的要不要休息?’每天中午或晚上要停止工作的时候,他常常这样问:‘今天一共捐了多少了?’把数目告诉他,他便很高兴地这样说:‘假如天天能够捐得这样的数目,就是天天这样跑,我们也非常愿意这样做的!’有时碰到不大明白的人,劝募最难,所费的力量也最大,他甚至向他们这样说:‘我求你,请你帮助厦大,为祖国培养建设的人才!’他们才很受感动地答应了募捐的数目!”
一位德高望重年逾花甲的老人,如此放下自己的身段,用乞讨一般的姿态为厦大募捐,这是何等蚀骨入髓的情感!逆境是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逆境中的坚守更能彰显伟大的心灵。
陈育崧在《林文庆传》中这样评价:“在这十六年中,他为大学的安全和军阀苦斗;一九二九年的世界经济不景,大学濒于倒闭,他毅然和陈嘉庚分忧,只身南渡,筹募经费。每当一个苦难来临,他总挺身面对,绝不退缩,他的奋斗精神,更足为青年人的楷模。他主张培养大学的学术气氛……经他括择之下,真才实学的中外欧美学人都投奔到这间中国的学府来。在军阀气焰高涨的当儿,整个中国都笼罩在黑暗里,只有厦门大学……稍露生机,它便成为全国最有声望的学府了。”
林文庆认为,大学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精英性,不在于多,而在于优秀,能担当起领导国家民族的重任。对此,他鼓励学生:“吾校学生不出六七百人,远非一校数千学生的大学所可比拟。然而在我个人的心目中,并不以学生数之多寡为虑。我们深信学校成绩之良窳,并不与学生数之多寡成正比例。我们但求质的优越,未始不远胜于量的过滥。如果各位同学都能好学不厌,我们教授都能诲人不倦,一齐站在学术界的前线,勇往直前,致吾国文化地位于世界的最高峰,虽仅六七百人,亦何虑其少?”
1926年6月22日,厦大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林文庆做《大学毕业生之责任》的演讲——
“我国现状,烽火漫天,千戈遍地,山河破碎,权利丧亡;而经济之紊乱,教育之衰颓,道德之沦亡,尤不堪闻问。长此以往,国家前途,何堪设想,故不得不设法救济。军事未息,何以弭之?经济紊乱,何以理之?教育衰颓,何以兴之?道德沦亡,何以拯之?是数者专赖有高等学识充分智力之人才出,而后可以有望。此项人才,非大学毕业生莫属,故大学毕业生对于救国事业,实负有重大之责任。鄙人颇希望本校本届各科毕业诸君,各抱至伟至大之毅力,至勇至诚之愿望,各本所学,各尽所能,为国家增光,为人民造福,万勿辜负本校造就人才之至旨也。”
林文庆重视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在1935年开学典礼上,他致辞——
“教育的目的,在于品性的陶冶,意志的训练,养成纯洁的道德人格;同时又要养成一种能把学校里修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行为上去,要有即知即行、自修自立、说到做到的精神,不要只成为消极的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而且还要成为积极的成大业立大功的伟大人物,因为仅有道德的,不过是一件外衣,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力行的精神,人格才会充实丰满起来,这样才会养成高尚的人格。”
林文庆在《大学生活的理想》里归纳了大学生应具备的理想生活方式,第一是实行最高尚的生活,这又可分三点说明:一是欲求自知之明,必先知我国民族的文化;二是抱定宗旨,对于这宗旨须有信心;三是须有克己恕人坚忍不拔的精神。第二是乐天主义,就是吾国经书里所谓智,我们具有乐天的态度,就不会因失败、穷困而沮丧、灰心,终究必可达到预定的目的。第三是本着牺牲精神以服务社会,就是吾国经书里所谓仁,我们应当牺牲自我,而以社会福利为奋斗的目标。第四要有自立的勇气,就是吾国经书里所谓勇,我们做事应当勇往直前,绝不徘徊瞻顾,努力运用自信、自助的精神,竭力避免依赖他人的恶习。
林文庆十分重视文化育人,他强调“学新科学不要忘却了旧文化”。“一国复兴为不可能,除非甚多数男女曾在优良学校对于彼国文化之内容、方向与功用经过精深之训练,此种精深教育仅能在现代大学之文科中获得之”。因此,他积极倡导各种课外活动,成立各种会社;他十分重视各种校园仪式在学生教化方面的作用,如举办孔子圣诞日纪念会、师生周会、纪念周等学术演讲,弘扬儒学文化,陶冶学生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