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中国“经济升级版”与城市转型的战略突破
//www.workercn.cn2014-01-27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江南水乡 张文岗 摄

  1月20日,2013年中国经济收官成绩揭晓。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GDP为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速与上年持平。简政放权、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改善小微企业生存环境……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国已经走上了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道路,也显示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正从此前的高速增长换挡进入了中高速增长。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把传统经济增长函数关系转变为新型经济增长函数关系,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强化创新驱动战略,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在高起点上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打造中国的“经济升级版”,关键是真正转变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内生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培育和生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基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载体——城市的空间创新平台上,从而有效集聚高端发展要素和资源。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彻底破除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性障碍,也必将为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功能升级带来新机遇,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转型带来新的战略突破。在全球经济运行和城市发展的视野中,现阶段的中国城市能级地位,与主要产业和经济的地位基本一致,都因存在有规模无效率、有数量无质量等发展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的问题,难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通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可以保障中国城市经济朝绿色、循环、低碳的方向演进,内外并举获取增长的动力,实现稳增长下的城市产业转型与功能升级。同样,城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的创新资源集聚效应以及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则为已有的产业升级和新兴主导产业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系统的政策保障。

  基于上述认识,可见通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来加速、高质量地推进中国城市的转型,实际上是在演绎追求质量型、集约化的产业与城市联动转型的“中国路径”。在世界城市转型的多样化的成功模式中,没有一种不是在产业衰退或大的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来实施的,城市的转型是有巨大的经济代价的,只有培育出新的主导产业和产业体系,才可能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而重获新生。应该说,经济衰退后、大危机之后的城市转型,都是属于被动式的转型,而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依然保持较高的速度,即使在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弱增长周期后,我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在这样的形势下来打造的“经济升级版”、推进城市转型,无疑是主动式的转型发展之路。

  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在当前的中国正在演绎着全新的内容,而通过打造中国的“经济升级版”,构建具有内生动力和外在协同的新产业体系,来加快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提升城市的创新、服务功能,探索中国城市主动转型的发展之路,既能提高转型升级的速度和效率,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示范和引领。把握好这一新的战略机遇,必须将产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纳入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通过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经济所形成的城市创新体系,来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服务型城市。

  当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多数仍处在经济规模和城市空间的扩张期,城市开发带来的土地升值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在设定转型发展的路径时,更注重投资驱动下的城市硬件功能的提升,如在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开发、立体的高速交通网络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等投入巨大,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新产业体系的打造,缺乏长远的、系统的政策支持,往往等到主导产业衰退时才被迫转型,造成发展的危机,这不利于城市创新功能的提升。

  当前的中国城市转型行动,必须规避短期的政绩和利益驱动,要通过制度性的创新,形成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构建具备多元的富有竞争优势的新产业体系,以保障转型的方向不变、转型动力可持续,探索出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从“被动追随”到“主动引领”的城市转型新路径、新模式。

  首先,制定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刚性约束指标,主动推进中国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

  中国当前的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是产业创新能力的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产业体系不完善,主要产业长期处于世界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品附加价值较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密集型产品,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和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产业可替代程度较强,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较低等。同时,由于产业的生产方式仍相对落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患上了“城市病”,失去了可持续发展动力。2011年世界卫生组组发布的世界空气质量最差的前100个城市中,有21个来自于中国。在世界产业竞争日益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提高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中国城市产业的整体升级,转变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要求。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行动中,必须在节能减排、经济容积率、研发投入、高科技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等方面制定刚性的约束指标体系,同步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体系,培育城市与区域的创新体系,系统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

  其次,充分发挥新产业体系空间组织形式的多向作用,主动推进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

  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产业体系,具有融合性、创新性、绿色化等特点,对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在整体空间结构的布局上要适应产业发展的网状需要。即城市在加强物理空间结构优化的同时,注重对虚拟空间的建设和功能的提升,以满足企业“全球在地化”和“在地全球化”的双向要求,在知识创新、产品研发、实验制造以及金融支持、物流保障、贸易服务等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空间网络。这种空间组织形式的多向作用,会改变城市单中心的摊大饼的空间发展方式,转变三次产业分割、园区与所在社区分割、城乡分割等传统的空间组织方式,形成更具柔性化、一体化以及更强的对外连通性的空间格局。目前,新产业体系对城市空间组织方式的影响,主要显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化城市中心区的高端集聚作用,以金融、高端商务、时尚消费等占据空间的制高点,加速推进“腾笼换鸟”,持续提升中心区的空间价值;二是建立新的研发基地、产业基地,再造新的城市产业空间,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空间组织从线性到网状化的变化,从整个空间形态上维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围绕新产业体系整合高端要素资源,强化共性技术平台和信息中心、创新中心的功能导向,主动推进中国城市整体功能的转型。在传统产业体系支撑下的城市,主要是生产制造功能,新产业体系引领下的城市,则释放出创新、服务的新功能,促进创新型、服务型经济体系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产业发展,主要以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的低端制造环节为主,很多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生产制造方面,即使是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在现行政绩考核标准的推动下,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项目的引进和产品的生产上,忽视了对城市创新功能、服务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功能等其他功能的提升。新产业体系更加强调产业的创新和服务功能,创新和服务已经成为新产业体系发展的两个核心要素,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不再是产业发展之外的事情,而是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创新和服务功能的提升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教育为此显得格外重要,而创新的一体化发展,使服务终端的消费也成为创新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消费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提升均可以显著提高城市的创新和服务功能,进而促进新产业体系的发展。在新产业体系的发展带动下,生产功能在城市功能中的作用将逐渐弱化,创新、服务、教育以及消费等城市功能将不断得到提升,中国城市的整体功能也将因此发生全面的转型。

  (作者系南京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

  在当前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行动中,政府的规划、概念引领以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谋划、建构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体系、城市经济体系,以实现城市发展的“主动转型”。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