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包世臣(1775-1855)出生在安徽泾县,曾家世显赫,后不幸中落。其父是位乡村塾师,在父亲晚年患病的最后几年,他一直协助管理家里的菜园,以卖菜收入支持家庭用度。父亲去世后,他曾利用家族关系得到过一个普通战地指挥官的职位,参与平定西北白莲教的战事。他聪慧有加,且善自学,参加乡试,一举高中。不过此后参加会试,十三次都名落孙山。直到晚年,才因朋友荐举出任江西新喻县的县令。虽仕途潦倒,但包世臣无疑是那个时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者和时政分析家。
除以书法家和书学研究者知于今世外,包世臣还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呼吁抵抗外国入侵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英语世界的学者们则更重视他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漕粮改革和两淮盐政改革中的作用。这两场改革可能被视为“私有化”——由政府或准政府官员承办转向由合约私商办理,包世臣因此被一些当代学者视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者”。
在整个成年时期,包世臣一直在不同的文章中阐述自己的农政思想。就如他在其他领域倡导的政策那样,他在嘉庆和道光年间变得越来越务实谨慎。他对大幅提高帝国农业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感到悲观,这或者与其日感衰老有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半个世纪以来清朝农村经济与社会情况不断恶化的趋势。
核心观点
现代往往将包世臣的政策观点与西方经济上的“自由主义”相比较予以解读,但也许用中性的“功利主义”来描述包的立场更符实际。他坚决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率和生产力,一直强调减轻税收压力和农业人口的其他负担,并持续地、真切地、急迫地提倡维持“国力”的重要性。
罗威廉(William T.Row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东亚研究项目主任。他198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清代汉口的两部著作《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和《汉口:一个中国城市中的冲突和社区》被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经典著作,挑战了过去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城市缺乏社会共同体的论断。
他的著作还包括《拯救世界:陈宏谋与18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七个世纪的血雨:一个中国城市里的暴力》《中国的大清帝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