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如同中国社会任何一个群体法治信仰的培育一样,是一个系统的宏大工程,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之外,高校责无旁贷应当承担主要教育职能,联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方向一致、目标统一、功能互补的教育网络。
优化社会法治环境,构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社会基础。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法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法治信仰建立的基础。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必须加快实施依法治国的步伐,切实践行法治。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点突出了法治的“全”和“快”,接下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立法,拓展人脉有序参与立法;二是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构建法治政府;三是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独立;四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五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六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
突出高校法治教育,构建大学生法治信仰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校园法治环境。高校仍然应该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按高校思政课方案法治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但多数高校囿于课时、师资、实践教学等限制,法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笔者认为,以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第一课堂的高校法治教育,应该在有限的课时中注重让学生领会法的精神、体认法的价值、培育法治理念,最终形成法治信仰,而不是灌输法律知识条文,要从整体上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以培养学生的公民观念、权利观念、自由观念、平等观念以及法律至上等观念为目的。
完善家庭教育和自我培育,创建现代法治文化。法治信仰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尊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应从小在家庭、学校、社会日积月累地培养起来,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如最近热议的“中国式闯红灯”,视频监控下小孩一般都能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往往是成人“凑够一撮人”闯红灯。中国人历来讲求言传身教,家长闯红灯,难免也会培养出闯红灯的“接班人”。对于家长而言,规范自身行为,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成为培养法治信仰的重要环节。同时大学生作为法治信仰的主体也要积极主动培养法治信仰,热爱法治,自觉学习法律,自律守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最终形成法治信仰。
实现高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应当贯彻依法治校,切实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制定校规校纪,推行以依法治校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形式。如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关系学生重大利益问题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辩论权等,以此形成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校园规章制度的约束,体验到依法办事的校园氛围,为学生培育法治信仰提供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