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探析
邹日强//www.workercn.cn2014-02-10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流动人口的增加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东部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承担起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做好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质量,已成为许多普通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要做好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培养出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参与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域发展战略整体推进的重要生力军。当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离开边远民族地区来到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求学,符合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科学发展战略。

  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培养好少数民族学生,既对他们一视同仁提高教育质量,又要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因材施教,开展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祖国观”“民族观”。要设身处地地为少数民族学生答疑解惑、帮困解难,把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体学生良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有效的角色适应机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适应能力是他们在大学期间要锻炼的核心能力。当前,我国的民族预科教育的内容比较浅、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指导作用并不明显。为此,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提前介入,通过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预科教育机构进行沟通联系,对即将入学本校的学生进行适应性培养。有些高校已尝试指派教师与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进行前期交流,为入学后的教育管理提供有力参考。

  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高校应组织力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工作。应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系统平台,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也要对汉族同学开展民族政策法律教育,引导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生活习俗,营造不同民族学生校规校纪面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

  完善帮困扶助体系的建设。因为地域发展缘故,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贫困生、学业困难生、生活不适应生相对于汉族大学生比例相对较高。对少数民族学生“既提供帮助,又不搞特殊”的工作原则,能让他们更快融入到学校大家庭中。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实施特殊资助政策。高校帮困助学中心要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努力优化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健全资助体系,尝试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专项奖学金,提高他们的获奖比例。还可以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岗位;二是要实行全程化学习指导服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期间,会不断遇到学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高校在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基础上,应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专业化、更系统的学习指导服务;三是要实行积极心理辅导服务。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要定期通过团体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应对各类问题,发掘自身优势,树立参与合作竞争的信心。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应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灵活性、应变性和创新性思维素质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有意识地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增设交叉学科的课程、前沿探索性内容的课程,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学工部门、团委还应该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服务,把课堂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研究和实践中去,让少数民族学生养成自立合作、竞争创新的良好习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应该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让他们清醒地认知自身条件和优势,明确职业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带动作用。党建的导向功能,团学组织的载体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通过党团组织的工作,积极吸纳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骨干的作用,让他们与生活学习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同学开展“一对一”学习帮扶活动,开展义工服务,让他们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提升自我,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城市化进程中浙江城市民族工作问题和对策研究》“12YD59YB”的阶段性成果)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