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战争是器物的较量,更是创意灵感的比拼。有作战问题的存在,就有战法创新的存在。战法创新唯有在强烈问题意识牵引下,聚焦作战问题、解决作战问题,才能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发现与提出问题是战法创新的前提,创新也是围绕解决“问题需求”而展开的。兵法云:“谋之于未变之前,治之于未乱之时。”每场战争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提前发现问题,用新的战法先于敌解决问题才能提升战胜的几率。七十年代曾作为驻德美军第5集团军军长的唐·斯塔里,在与苏军面对面对峙时曾思考:如何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化解苏联在常规军数量上的优势。后来他想到,在战争中除了要打击一线敌军以外,还要由空军深入敌后对纵深进行打击,摧毁指挥中心、后勤补给线、通信枢纽和防空体系等,从而掌握先机战胜敌人,这就是“空陆一体战”的雏形。
战法创新要紧紧围绕和聚焦问题,切实把问题作为创新的“目标需求”,积极从实践中挖掘问题、发现问题。然而纵观历史,由于问题意识不强,导致创新机会丧失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多数人对问题缺乏敏感,习惯于“书本上都是这样写的”“过去都是这样干的”“人家都是这样做的”等思维,以至于发现不了新问题,导致新思路的堵塞,最终被创新的潮流湮没在历史的沟壑里。
问题是复杂多样、变化多端的,需要我们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分门别类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找不对,大的方向必然偏差,最终违背创新规律;问题找不准,创新的目标就定不准,势必要影响到战法创新的方向,有些还会在创新过程中造成误导。创新的质量还取决于是否能找到好问题,即当下作战训练中的核心和重大问题,特别是信息化战争中存在的系统集成技术标准与作战体系发展的矛盾、系统集成的排他性与多元参与建设的矛盾、信息服务能力弱与用户精确需求的矛盾等。因此要在着重把好问题“质量关”中,使战法得到质的创新和飞跃。
架起问题与战法创新之间的技术桥梁。“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打仗”,可以说技术决定战术,技术也是战斗力。火药的发明使战争从冷兵器时代跨入了热兵器时代,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的发明带来了机械化战争,计算机、通信卫星、全球网络的产生使得战争形式不断向信息化转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许多作战问题迎刃而解。当然,有了技术并不代表能够创新运用技术,还必须善于合理运用技术,不断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激发新的作战思想,让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战斗力。
科学的方法是解决战争问题的“总开关”。要使战法创新更有深度、高度和针对性,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理论作支撑。作战基础理论研究虽然看上去与现实有距离,但它对长远深刻地解决作战问题,满足当前作战需求非常重要。在当今这个开放交融的时代,要解决“能打仗、打胜仗”的理论研究问题还必须增强合作意识,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协同创新。当然,战法创新还要克服运用与研究相脱节的现象,理论确实存在相对独立性,但是不能脱离现实土壤。作为战法创新的研究者,应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研,克服学术与现实“两张皮”的现象。
用工程化实验方法验证新战法。马克思说过:“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只有通过仿真模拟、实兵实装试验、专家研讨及综合演习等可协调的、综合的实验过程,才能对新战法实现全面的研究,从而得到满意结果。如果战法一开始没有很好论证,极有可能导致实战的失败,所谓的“新战法”也就只能算是一种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