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二、强化“目标+过程+效果”三个环节,强管理出质量
再好的种子和土壤,如果没有辛勤的耕耘、科学的管理,也不会有好收成。北碚区总工会突出关键环节、狠抓全程控制,以高质量的管理保证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成效。
一是强化目标管理。指导劳模创新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管理细则,坚持以突出问题和关键难点为导向,研究找准技术(工作)创新的切入点,科学论证创新研究课题,合理确定年度创新研发目标、主要措施以及预期经济效益预测,用目标指引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工作方向和进程。
二是强化过程管理。指导劳模创新工作室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开展活动,每年申报一次创新成果,对工作室已确定的研发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调研。每年定期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组织全区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经验交流和座谈、互访,为其相互学习搭建平台。劳模创新工作室所在单位工会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跟踪工作室工作进展,定期向区总工会报告工作,并帮助工作室查找不足,及时进行改进。
三是强化效果管理。坚持以发挥创新、创效、解难题作用的情况为检验标准,保证全区10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课题研究质量和工作质量。其中,全国劳模张培林创新工作室在全国医疗系统研发了“平衡计分卡战略绩效管理系统”等成果,创造经济效益约2亿元。重庆市劳模雷珂创新工作室瞄准当前国际大数据系统领域,短时间内研发成功具有高新尖端属性的国产大数据系统,申报专利13项,创新和技术攻关6项,创新成果转化5项,年创收入1.2亿元,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
三、强化“创新+技能+精神”三个引领,以示范提质量
区总工会以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劳模在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职工技能、传播劳模精神等方面的骨干带头作用,不断扩大创建工作社会影响。
一是引领技术进步。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劳模创新工作室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均已成为所在单位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和团队的方向标,促进了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国计民生和社会治理创新领域延伸和拓展,取得了丰厚的创新成果。全区10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取得创新成果467项,有338项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属国内首创1项;进行技术攻关44项,技术成果转化331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0多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7亿元,为推动北碚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引领技能提升。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教技术、练绝活、传技能、带高徒,在开展各种劳动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发挥劳模传、帮、带作用等,调动职工“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比、在比中创”的主动性积极性,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创新、创业、创优。同时,区总工会把工作室创建活动与合理化建议、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工作有机结合、科学对接,不断丰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实质内涵、活动形式和工作方法。在工作室的带动下和领衔劳模的影响下,全区各级工会组织举行各种形式劳动竞赛、岗位培训、技术练兵活动89次,参加职工人数达1.87万人次,有65人获区级以上技术能手,有286人晋升了技术等级;全区职工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2730条,被企业采纳2308条,采用率84.5%,创造经济价值900余元;有3.5万人次参加技术攻关、技能交流、技术协作等活动,攻克生产技术难关364项,进行技术改进和技术革新项目179项,创经济效益近6亿元。
三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为劳模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发明创造提供了新平台,为全区各行各业培养爱岗敬业、懂技术、会管理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开辟了新途径。为大力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以及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先进经验,区总工会通过市、区级电视、电台、报社广泛宣传他们的创新成果、定期在区总工会网站上刊登工作室领衔劳模的照片和先进事迹、举办劳模创新风采展等措施,大力传播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的劳动观念,充分展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下一步,区总工会将在全总和重庆市总的有力指导下,充实创建内容、提升活动实效、扩大工作覆盖,激励更多职工群众踊跃参与,着力打造一批带动示范性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引领造就一支学习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创优能力强、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推动北碚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