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二、完善工作机制促成果
水钢工会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创建、引导跟踪、检查激励,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机制,一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脱颖而出。
(一)建立健全体制,完善工作格局。通过创建实践,逐步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和格局,上下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行政大力支持,工会组织推进,职能部门配合,职工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与格局。创建推进过程中,有了党委重视,行政支持,有了各级工会组织的精心组织,有了各司其责的技术中心、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宣传等有关职能部门配合,有了尽心尽力的劳模技术领军人物高度负责,有了热情高涨的职工参与,有了奋力拼搏、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水钢“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业已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方兴未艾的景象。
(二)创新工作机制,提高运行质量。水钢工会在创建工作中,建立了以下机制:一是合力推进机制。在每个创新工作室命名启动仪式上,相关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参加,单位工会主席做动员和宣布启动,行政做讲话要求。在职工“创新工作室”运作过程中,联合有关部门下到基层共同听取汇报,协助解决“劳模创新工作室”遇到的问题。二是日常管理机制。目前45个职工“创新工作室”都建有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包括攻关立项、达成目标、时间进度等。三是物质保障机制。水钢工会在“创新工作室”创建初期,给每个“创新工作室”一定启动资金。各单位为 “创新工作室”提供场地、人、财、物等条件。四是激励导向机制。水钢工会建立了《首钢水钢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对年度或阶段性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创新工作室”给予表彰和奖励,还把成果突出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向上级工会进行推荐申报命名。开展职工创新工作室成果展示交流评审会,对创新业绩予以及时激励和大力宣传。
三、劳模示范带动显成效
通过努力,水钢公司目前形成的一支“以劳模先进技术领军人为龙头、技术骨干、一线技术职工参与共同攻关”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卓有成效开展了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管理创新等活动,一些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得以推广普及,切实解决了本行业、本单位的技术发展瓶颈,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为企业发展和走出困境做出贡献。近三年来,创新工作室共开展技术攻关立项168项,截止到目前已结项目162项。2012年以来先后有20余项职工技术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获得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1项,贵州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12项,职工有15项创新项目荣获贵州省100项“金点子”奖,5项得到六盘水市总工会表彰。水钢公司产生职工“金点子”1536项,表彰300项。
如由全国劳动模范杨延领衔创建的“杨延创新工作室”紧紧围绕培育轧钢核心技术的目标开展工作。通过对SWRH82B钢绞线盘条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攻关,彻底解决SWRH82B钢绞线轧制过程中的控冷工艺优化和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产品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实力,为企业扭亏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保障。工作室完成的“高速线材精轧机组孔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攻关。整套孔型系统重新设计,通过匹配不同的辊缝值来轧制高线所有规格产品,不用再频繁更换机架和辊环,大大降低了成本消耗,提高了作业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年创经济效益近400万元,目前项目已经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工作室完成的“轧钢加热工艺优化”的重大攻关项目,有效减少了钢坯氧化烧损,提高了产品成材率。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为企业创效2000余万元。
贵州省劳动模范王国祚领衔创建的“王国祚创新工作室”12名成员围绕生产瓶颈合力攻关,推出了棒线冷床尾部剔除装置实用性技术,较好地提高了棒材成材率,年创造效益近300万元,该项技术在全国同行业属于首创,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六盘水市劳动模范谢祥领衔创建的“谢祥创新工作室” 通过大量现场跟踪、分析和实验,组织关键操作工讨论,收集了近10万个不同状况下数据进行分析和实践,形成了10种不同条件下的操作方案指导生产,成功完成“低钒钛铁水转炉冶炼工艺及溅渣护炉研究与应用”核心科研攻关项目。工作室的“转炉炼钢低成本生产工艺研究与应用”科研项目针对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矛盾日益加剧的现实,确立了在工艺技术控制方面来实施低成本生产的课题。通过入炉资源配置优化、操作方案的建立优化、转炉-连铸钢水均衡匹配、优化转炉脱氧工艺、新材料的推广使用等,建立了综合成本降低的系统措施,实现了综合成本的大幅降低。仅2012年就取得降低钢铁料成本35.3元/吨、全年工艺降成本3.2亿元的显著成绩。
水钢工会通过深入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深刻认识到:领衔创建本生就能够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通过引领带动典型引路,不断扩大职工“创新工作室”群体,释放创新工作室能量,产生更大效应,将坚定信心不断把创建活动推向深入助推企业克难攻坚,让工作室真正成为劳模先进人物敢于领衔、勇于示范、善于引领的舞台,同时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型职工展示风采、成长成才、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星光大道。